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如何使用成長會摘要

如何使用成長會摘要





黑川康正讀書法




Hermann Ebbinghaus 遺忘曲線





執行清單





 研究
上班自我充實
 藏書想複習






一本書精讀完至少3小時
導航就能輕鬆達標(摘要記憶關鍵字)


快速聚焦、互相對照、概念深化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營營數據判讀



企圖貼近主人的數據



-------------------


-------------------




-------------------


實際持有兩年賣出,獲利超過50%


-------------------



-------------------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存股桌遊2.0 叢林版

存股桌遊2.0叢林版
是一款跟台股實際相關的股票桌遊
從原始版八個交易標的
變成八個類股中的個股

玩家提取50萬台幣
實際回到30年前的台灣
感受台灣經濟的成長時期
以及2000年與2008年的兩次股災


這款遊戲首次在台北開
在50萬不再投錢進去的情況下
成績最高累積到600多萬
約25%的玩家可以達到及格

台中場成績

第二次在台中
出現了913萬的成績
半數的玩家都過了及格門檻
也就是複合年平均超過7%
上述兩場都有跑完所有回合

2019中秋的斗六場

特別的是斗六場
在21回合的狀態下
跑出了2600萬的成績
因為回合數比較少
複合年平均更是突出

斗六場成績


不管哪一次數據
第一名玩家幾乎都遙遙領先
呈現資本遊戲的本質
另外遊戲中特定產業報酬高
錯過就難以擠進前20%
最後這款遊戲就是實際台股
所以也很明顯呈現
早期台股投報較好的事實

有興趣親自測試
自己的方法在台股成績如何
歡迎洽詢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中小企業研究專題


上市櫃公司中,我投資的中小型股比重偏多
起伏(非風險)比較大,所以需要多些研究
長期以來關注相關議題累積部分書目
有中小企業投資與經營相關書籍也歡迎推薦

《小資本創大業》
《非典型經營者的成功法則》
《小,是我故意的》
《高收益企業》

◎待讀書單◎
《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
《一人公司》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憶羅宗濤老師

羅老師談起自己政大第一屆中文系入學軼事


讀大學時,我們系上名師雲集,其中羅老師更是傳說中的大師
是不少名師的老師,卻總是笑臉迎人,對學生還很客氣

羅老師的課總會讓學生記得住,因為其講述方式很生動有趣
專家編的詩集,老師跳著講,居然能把詩人寫詩的先後情境介紹出來
加上黑板上出神入化的板書,我們都直呼是藝術品


羅老師仙逝後,一直想找這本書看看
最近有機會看到羅老師三位子女追憶的文章
為了不要有版權問題
僅節錄部分出來
一窺羅老師在認真教學之餘的家庭記憶


文章選自《父親故事集》


    在我的心目當中,有兩個偉人,一位是 國父,另一位,就是家父。

 國父事略不需我詳述,家父的偉大,卻影響我甚鉅,讓我一生受用無窮!

 說實在的,我的書沒念好,這完全是父親的責任!打小,我們的床邊故事,就是章回小說。從西遊記、水滸傳、到三國演義,每天晚上,爸爸用生動活潑的語氣,一回一回地唸給我們聽。每每唸到妖怪準備烹煮唐僧、或是好漢們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時候,母親便會備上香噴噴的宵夜,讓聽得飢腸轆轆的我們,大快朵頤。吃完宵夜,我們總是嚷著要爸爸再唸幾個章回,搞到大半夜,爸爸宣布:「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就寢。

----

    家中的溫暖,讓我們都不愛去學校。有一次爸爸下課回到家,發現我沒去上學,我很害怕爸爸會生氣,結果他又看到弟弟:「喔!你也在家!」接著小妹也冒出來了,爸爸竟開心地說:「三個都在,好,我們去看電影。」我問爸爸,為什麼對自己這麼嚴格,卻不要求我們?他笑笑說,從小到大,他只有一次第二名,其他都是第一名,為了爭取獎學金,供弟弟妹妹們念書,他不希望我們這麼辛苦。

----

    父親若是請客,一定穿得很體面,找不錯的餐廳,有特色的餐飲,最後賓主盡歡。但在家中卻穿得有如老農,吃剩菜剩飯也津津有味,他的特異功能(我稱的)就是──無論吃什麼,都好像很好吃的樣子,有時我們要求嚐他正在吃的東西,結果真不怎麼樣。因為早年抗戰逃難的關係,父親幾乎什麼都吃過,甚至包括蟑螂,太不可思議!物質欲望他能降到最低,生命本質的趣味就浮現了!

----

    我的父親是「東方之米開郎基羅」,他的天資非比常人,無論地理,歷史和文學,對他來說都在同一個時空,而藝術,物理,數學,也是趣味議題,所以做研究時特別輕鬆。

 父親的謙虛出於自然,因為他真心認為自己所做的研究都是自己想瞭解的問題,卻發現以前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所以就做來與其他同好交流,從不覺得自己是什麼研究先驅或是某種學門大家。

  父親除了自己的研究外,生活細節也都難不倒他,煮飯,做菜,針線活也都是一把交椅,甚至可以幫姊姊和我綁辮子,綁得細致漂亮,我非常佩服。

2019年8月14日 星期三

第一次買外幣就上手 文/杜偉新

2014賣出投資公寓後,一筆獲利就一直被我放在銀行活儲,直到2017年底吧,我看了簿子的利息實在很少,用計算機算了一下更是吐血,剛好那時候研究了香港市場,於是興起把這筆錢換成港幣,投資港股的念頭。

我之所以執行換匯動作,是因為新聞報導台幣勁升,說出國去哪玩會省多少錢,如果你不出去玩還是可以省到錢,那就是換匯!首先我看了一下港幣長期區,大概3.8到4.0間算常態,看起來沒什麼其實還是有5%,加上我不單是賺匯率,我的資金打算投入港股賺股息跟價差。


近五年港幣區間


考慮香港首先是港股標的都是華文,好上手,規模比台灣大很多,加上港幣跟美元掛勾,基於分散投資風險所做的決策。若其它幣別,除了要自己查一下長期趨勢,是否有像我一樣的計畫B,讓自己一魚兩吃,也是重點考量。

於是我在2018年過年前後,分兩批以3.78換了港幣,也在半年後買進香港電訊股票,股票我不久後就獲利了結,港幣原本並不打算換回來,畢竟台幣也不是強勢貨幣,手上台幣也不缺,一直放到最近反送中議題延燒不止,才以3.98換回來,也算是有吃到預計的3.8-4.0的區間,於是單單貨幣換匯就賺了5.29%,把前兩年沒定存的損失都賺回來了。

換回來的當下,當然是怕香港抗爭乃至擠兌情況,會導致港幣的下跌,但也不排除政治干預會讓港幣升值更多。投資多年經驗,我不會去預設太多,該賺的有賺到,避開風險偏高的區域,若市場情緒讓港幣再次掉到3.8以下,我還是會考慮重新前進港幣,恐慌才有低點,況且這也只是一部分資金,也還不算貪婪。

所以歸納重點:
1.投資時先研究長期區間,或許稍微搜尋你就懂很多了。
2.投資策略不要只是一個動作,最好有延伸策略,能一魚兩吃,甚至多吃。
3.不要整批進出、也不要玩身家,分批換、分散投資,會發現幾乎都會賺錢。
4.直接投資比間接投資好,基金跟保險的內文不會比網路爬文好懂。
5.有彈性的投資比綁定存好,所以我台幣外幣都不定存,擁有選擇機會。

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股東的房價 文/杜偉新


房市有兩個人大家耳熟能詳,分別是代表多頭的顏炳立跟空頭的張金鶚,金融海嘯後顏總年年喊漲,張教授年年喊跌,結果顏總每一年都喊對,房價連年飆升。直到2013年張教授擔任台北市副市長,隔兩年顏總開始轉性喊空,張教授也逐漸不空了,竟也在2019年又花了四千萬買房,讓人完全看不出兩位是什麼交叉。


最近跟朋友約在網咖,重溫學生時期的回憶,朋友說自己跟家人合租公寓,一個月9000元,長輩聽聞後認為這樣不如買房子。我約略算了一下,每一百萬元本息攤,一個月50009000租金頂多買200萬,我自己2013年買進新竹車站旁公寓,再便宜都要280萬左右,200萬真的很難。不過這引發我想徹底算一下,到底怎麼買才划算?

百萬1.5%本息攤

台灣年齡層中人口最多的就是六年級尾跟七年級頭,男女都有百萬之譜,在可能買房子的年齡中,利率也是史上最低,聽起來非常誘人,但低利環境對新來的買家究竟是利還是弊?研究股市幾年下來,因為董監持股是我重要參考資訊,觀察這些大股東族群,他們的負債都不高,大約每3元負債1元,個人名下的負債更少,質借的比例很低。


《廿一世紀資本論》做了大量研究統計,表示總資產在一億台幣左右的人,房產佔比正式低於三分之一,到三億台幣以上時,房產佔比更是低於一成。在台灣,房產融資成本很低,幾乎是負債的代名詞,這個數據正好輔助印證了富人何以越有錢負債比越低。


除了少子化,台灣還有一個現象是離婚率走高,粗離婚率民國73年破1、民國87年破2,目前就一直維持在2.5上下,若非組織家庭,我想買房需求確實會降低很多,不過印象中保單有豁免條件,房貸可沒有,不管是想省下租金還是共組家庭,房貸可能會比另一半,甚至是身上的脂肪,跟著你還要久。


房價到底高還是低,以股市概念來說,多數人相信房價會漲,它就會漲,這是「投票機」的概念,反正沒有賣壓,房子就像成長股一樣,持續受到追捧,創高的成交價帶動新一輪的買盤,持續推升買氣與信心,至於價格是否過高?這是價值型投資人的煩惱,而不是買房子甚至持有者的煩惱。畢竟花這麼大力氣借錢,對一般人而言幾乎是重倉買進,對價格絲毫的動搖都是種褻瀆,千萬不可以!


不過「繳房租不如繳房貸」、「租不如買」的概念,算是理性的議題,確實值得算一算。稍微心算就可以得知,如果省下來的租金想要本息攤,幾乎是不可能,所以一般購屋者會認為,為了買房子多繳的錢,還本當作存房子,利息則盡量低一點,只要利息能比租金低就好。

三房售價跟租金

以我住的竹北來說,算是近年房市新寵,普遍受到青睞,新案三房賣998萬,房貸算1%本息攤需要每月房貸45898(30年期是32100),利息部分1%每月8300(1.5%則為12475),出租的話一個月租金2萬元。新案兩房賣798萬,利息1%每月6650(1.5%則為9975),租金一樣兩萬,負擔較低以外,收益好像更高。來到套房,總價468萬,利息1%每月3900(1.5%則為5850),總價大概是三房的一半,租金也是。就以每坪單價看,套房一定會偏高,但買三房也不一定划算,價格看似凌亂、各有喜好,其實冥冥之中都暗合著某個比率

套房售價跟租金


自住客會守著利息低於租金的防線,投資客更不用說,因此不管幾房,租金大約都與利息呈現個倍數區間。由上方案例看,倍數比較好看的會是兩房,因此投資客會比較喜歡,倍數大約是1.62.7之間,若利息1.5%,這個倍數就會被壓縮,通常難以大於2。我不知道繳房貸本息攤的人,有沒有算過自己每個月繳的錢,利息佔多少比重!其實房貸利率從1增加到1.5,利息比重就會從18%增加到25%(然後隨著房貸金額降低遞減),若增加到2%就會來到33%。不少首購族為了追逐半天高的房價,思考是否延長房貸期限,其實30年期每月所繳利息佔比也會達到33%


因此要降低負擔,妥協居住空間,降低購買坪數,壓低總價,會比卡住低利率跟延長還款期限來得保險(所以建商也開始推小宅),畢竟利率再怎麼看低都是浮動的,稍微增加,負擔倍數放大;稍微調降除了空間有限,負擔減少實在有限。這就是高負債比的壓力。


2018年我在〈存股跟買房〉中提過以股養房的概念,2019年寫了〈股中自有黃金屋〉進一步試算了5%投報的租金門檻,因為這兩篇文章的基礎,讓我建了一個簡易的Google Excel,模擬一下負債比降到0.5,也就是股票與房子比重相當時,會發生什麼事?

股東的房價-230萬中華電信


為了不高估股票投報,我以中華電信舉例,4.68%的股息殖利率,對應假設房租每月9000元,答案就是230萬的中華電信可以完全cover現在的租金,230萬的房子也可以買下來,讓股息幫你養房。這個算式裡面租金與利息的倍數區間是45.5,跟上述竹北市況的1.6-2.7比,壓低了房貸利息(亦即壓低房價),把負擔大幅降下來,股息不單能幫你付房租,還可能幫你存本金、還房貸。


股東的房價-600萬貸款的例子

這個表格另一個用法,是用房貸預算,算出自己目前的股市殖利率,要多少股票才能平衡房貸。例如貸款六百萬,若利率1.5%,每月利息是6×1250=7500,沿用中華電信的例子,192萬的中華電可以幫你付掉1.5%利息,讓你專心還本金。當然,這個例子就會讓你對高負債更有感覺了,或許你會想,直接把192萬股票賣掉還貸款,但這樣只是變成淨負債,房貸跟利息都降低三成而已。


熟悉股市的朋友,表格的持股通常不會只有一間,所以我以總持股成本表達。另外,每一年配息也會不太一樣,所以股市報酬好的時候,房價答案會降低,轉房意願低,這是符合人性的。當然不少人會問,持股跌價風險太高了,沒錯,所以真正的大戶,持股成本通常多年下來已經很低,他們對價格浮動下的買點也很敏銳,跌價風險對他們來說其實是機會。因此股市投報不好的人,會轉往房市,也非常符合人性。


最後,我覺得要租還是要買,透過計算都會更清楚。負債比低的人,不管是不是富人,本身就不用自己養房子,況且養房子只是讓利息負擔逐年減少,沒有複利,因此自己養還是租客養,已經是假議題。價值投資才是我的煩惱,近兩年連續寫了三篇股房比較的文章,已能充分表述我的想法與發現,往後若非必要就不再贅述,希望每個人都能順利建立資產、儘快贖身。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股中自有黃金屋 ※文/杜偉新



存的藝術

〈股中自有顏如玉〉中,我統計了實踐存股後賣掉的股票家數,最近又多了一家,價差觸及50%,是第三間觸及這個獲利比率的持股,也是我存股前完全無法達到的。然而,我想說的,反而是最近,放棄6.6%殖利率賣掉,一間放了快三年,領過兩次股息,參加一次股東會的公司。我不是要存股?為何不續抱? 

公司在竹科,配息頗為穩定,老闆以母親名義成立投資公司控股,持有不少股份,且持續增持,引起我的注意。高層彼此有點親戚關係,但非同個家庭的成員,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當年這個投資,也開啟了我研究家族企業的動機。

羅伯特清崎在《有錢人為什麼越來越有錢》中提到肢體智商,他過去駕駛戰機,告訴我們當肢體學會正確行為,有時就算擺脫意識(或情緒),還是能執行對的事。就像資深交易者,即便不甘願還是能斷然停損─近似反射動作。抱股領息,又了解高層,照理說我不應賣掉持股,但理性投資便不能敝帚自珍,完全忽視公司出現的危機。賣出前,價差曾達3成,但未滿足我紀律出脫點,於是我錯過了,股價回到原點,在我紀律出脫持股後,股價漲停!聽起來像是齣荒謬劇。出脫後幾天的股價,就像在你傷口上不斷撒鹽。





有原則才有紀律

我的投資原則。第一,救急不救窮,在難看的財報中找超值機會,但當難看的財報開始找麻煩,也需勇於割捨。第二,以股息切入,利用公司獲利滋養價差(也可能是利用市場瘋狂),但只要價差不夠大,則以靜制動。第三,在沒賠錢的情況下,割捨財報疲弱的公司。此外,堅守這樣的原則,不執著買了就要漲、賣了就會跌,尊重提供我們優游空間的市場。

習慣上,我觀察公司會長達半年以上,會先建立口袋名單,就像我買人生第一間房,看了40間才下手。雖然市場上有各種篩選評價方式,但對只花幾分鐘,就把鈔票丟進去的買法,這種如同獵豔的行為,很難想像是滿足了自己?還是滿足了蟄伏在周圍的各種危險?




房子很可愛

我2014年獲利出售投資公寓後,從未再買房,除了租金投報太低,主要原因當然是房價偏高。根據信義房屋房價指數,2009到2014是房價竄升最快的區間,5年成長了7成,年複合成長11%,但當年接手我房子的人,從2014至今,房價指數卻已原地踏步。就像個股已經漲了7成,股息未曾增加,又盤整了5年,何時會再次狂漲?




既然我理性出脫個股,若買房利潤勝過股市,我當然願意轉移陣地。於是我假設股息投報5%,年化為租金收益(扣除利息跟家具電消耗謹計10個月),用這個報酬率轉換,月租6000元的套房不能買超過120萬,這樣價位的套房實在不多,但鄉村工業區、部分私立大學旁仍不少這樣的物件。




多數人確實堅信,房地產是恆產,擁有房子心裡踏實。房子對一般人而言也真的是大買賣,賺賠都是大事,惜售心態就很明顯,少數認賠價碼一傳出去,投客蜂擁而至,半夜都來搶買,然後馬上掛市價套利。股市就完全不同,嬪妃心態下,握握手跟下毒手可能只是瞬間,幫你抬轎的資金,隨時會反手害你慘套,即所謂多殺多,跌宕起伏莫此為甚。也因為股市魔考人性,會劇烈修正,同樣區間之下,股市價差更大,高殖利率也比比皆是。相較之下,房市確實是可愛動物區,但可愛動物仍需有點鋒芒才好。




高薪的燈下黑

《廿一世紀資本論》中揭露,真正富人擁有房地產比重很低,這在台灣是很挑戰三觀的(房產投資客老王賣瓜自然不信)。前幾年,我查閱財政部所得稅統計數據,印證了這個事實,九成的報稅戶股息不到所得1成,而所得最高的少數7%,股息比重從2成持續攀升到6成。




或許房地產收益不見得要繳稅,所以我一樣做個假設,來還原薪資族跟股息族的資產負債差異。假設王海綿是薪資族,月薪8萬,所得一半繳房貸,股息只有所得5%,王大星是股息族,月薪5萬,股息所得40%。一樣百萬收入,王海綿擁有一間千萬住宅,但負債700萬,需繳稅,王大星股息還原約有700萬股票,股息扣抵後不用繳稅。若王海綿心一橫,把千萬住宅變成5間套房(暫不談隔套),大約一年收租可達40萬(若滿租),但房貸利息會吃掉10萬,管理跟耗損也會吃掉4-8萬的年收益,依舊無扣抵、需繳稅。若房價是近五年的持平,王海綿就算跳出自住的坑,資產金額還是輸王大星一大截。




槓桿與癌症


資產是需要累積的,對多數買房自住者來說,沒變現跟增貸,根本沒有獲利,繳房貸只是一種儲蓄行為,即便變現跟增貸,還是面臨「要投資什麼」的問題。前面已經談過起伏對投資人而言,是契機,這裡要談的是槓桿。房子的優勢在槓桿,槓桿其實是提早花未來的錢,如果前景好,提早佈局能提早收成,等同把發展速度快轉,但槓桿前提,一定要負債轉資產─「用資產覆蓋掉負債」。當槓桿越多,發展越升溫,距離反轉也越近,直到瑕疵資產越多,蓋不住日益龐大的負債,借的人就要自己扛,借的人扛不住,就蔓延到債權人,讓原本的債權也出現瑕疵。

最終,回到負債轉資產這句話,股價變化如嬪妃心態,銀行當然不敢讓人大舉槓桿,但若王大星拿股票去質押,還是可以輕鬆買到自己喜歡的房子。存股是讓自己有更多選擇,股中自有黃金屋,是成就還是束縛,值得閱讀至此的主人深思。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小杜合照


我很少拍照,更少合照
若不是大學畢業去國中實習
要求要做實習紀錄
我應該還是很少拍照

與鼎鼎大名楊法醫


大學聽演講時與敬佩的李校長合影

豐榮銀幣 張雲量先生



與聚寶盆作者詹益豐

大學中文系系學會會長、副會長

與母親合影 以及大小事會報告但常受電視阻撓的總經理兒子

與一見如故 林有輝教練

與公益天使 沈芯菱

富裕之戰桌遊創辦人  鄭匡晉



大學就認識的遙光站長 陳啟鵬老師

事業傳奇 侑疄兄

佳華社長 承蒙看得起的健言社分享

曾經也是補教名師的楊馨老師

財富方舟創辦人 COSMO教練



王永慶 (當然就是塑像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