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說要大富大貴,就先以投資累積本錢,將來好好退休來說,如何在這樣的貧富曲線中分到一杯羹?從我觀察105年度台灣所得統計資料,稅率12%以下的納稅人股利所得佔比10%內,隨著所得級距越高,股利比重越高,直到應納稅額1000萬以上,這些富人有63%收入是股息,比低一個級距500-1000萬的28%整整多出一倍多。可見皮凱提的結論在台灣依舊適用。
羅伯特清崎也是我理財的啟蒙作者,大概金融海嘯後吧,他在台灣越來越紅,因此他提出來的ESBI象限也漸漸為人熟知,就開始一股腦到處找能帶來被動收入的項目。首先,一群人被動就表示有另一群人要主動做事,那些做事經手的人當然也不是志工,也要從中賺錢,所以被動只有程度沒有絕對。股權也一樣,當小股東可以很被動,但相對也很沒有權力,很多決策只有被告知跟接受的份。
只要有在投資就是I象限嗎?如果舒適圈觀念很僵固,很喜歡在某個光環下享受,不知道做業績是什麼,沒思考過系統、模式跟制度,也就是對S與B象限完全陌生,這樣是無法了解I的,就像一匹馬只會照著跑,是無法了解要去哪的。而且這四個象限還有個非常大的秘密狀態,先賣個關子,沒發現這個狀態的人,跟你說他對這四象限有多了解,還是先聽聽就好!
玩股票的人,只能從股票了解股票,從董座那個位置去看,才能看到股權、看到整個奧妙的秘密。公司不上市,老闆能賺的只有盈餘分配,然後慢慢靠公司盈餘擴大或進階,如果公司公開發行呢?就多好幾個原本反白的功能了
➤用股票併購企業
➤發行可轉債
➤盈餘配股
➤股權質押借錢
以上這些項目都有特定老闆擅長操作,並且不亦樂乎,上市後的進階功能,幾乎跟金手指一樣,附帶效益包括公司舉債更容易、能降低持股套現、掛牌打廣告,自己身價也從公司資產,變成本益比估值,好消息一個漲停身價就跳幾千萬,把持不住的老闆,很容易就沉溺在感覺良好的飄飄然中,或開始如虎添翼殺伐攻掠。
上市公司借錢跟併購很容易,而且公司營運會以本益比倍數反映在市場上,只要營收跟利潤納進來,跟組織行銷差不多,吃下去的波菜都會產生魔法,只要老闆控制好節奏,慎選有潛質或金牛公司,哪是什麼複利,根本整個大砲營在推進,不然為什麼近一世紀的富翁都可以白手起家?這就是資本市場下控股規則的效果。若公司能用資本優勢,幫老闆搶下灘頭堡,這隱形的防線,不也是種佔地為王?
不少巴菲特一派的投資人,見其驚人投資績效,覺得把盈餘保留再投資是最好的,其實錯把雞腳當雞腿,以老闆的角度,公司還是我的,公司的錢還是受我控制,配出與否只差在老闆自己缺不缺錢,配給自己,自己再增資投資公司,不單稅率高,還多此一舉,也沒有槓桿。但對散戶而言,則是自己控制跟公司控制的差別。說服投資人不要分配盈餘,就像跟你說你的錢一直放我口袋就好,這樣我的菠菜才能更強,雞腳才能變雞腿。或許這真的更具投資效益,但以行為分析,這更十足是E象限。
進擊的巨人,我個人越看越覺有趣,能力強的人透過考試,被分配到最核心的席娜之牆爽爽過,如同進入國家機器,考爛的被分到外圍守城,或隨時可能被巨人吃掉的調查兵團。然而,若威脅真的來自巨人,誰會練就生存的能力?上市公司就像巨人,懂得操控會讓人變強,變得無法被欺負,守在牆內,要祈禱護城河比立體機動裝置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