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成功者的氣度

接觸財商五六年,看過一些投資大師,也看過一些企業老闆,還有許多在這條路上競競業業打拼的未來老闆,發現每個階段視野不同、閱歷不同,對成功的定義也不同。因此我寫了〈向成功者學習之餘〉自我警惕,隨時檢核與反省,當下追求的是對還是錯。

近來研究公司又接觸一些老闆,居然有一種老闆,尚未成功卻有一群死忠的下屬!這違背一般有奶便是娘的道理,於是我深入去了解。

原來公司在草創企畫的時候,員工薪酬與獎勵制度原本就在考慮之內,也就是說一項事業做與不做,除了市場跟利潤外,也包含著怎麼計算員工下屬等成本支出,正所謂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而企畫內容的收支,簡單來說就是一般認知的開源與節流。經營之神王永慶說過,賺一塊錢不算賺,省一塊錢才算賺。因此聚焦節流才會發現,測量富有跟貧窮那把尺的真相。

一樣是做事,富人會磨練自己,傳授技巧後跳脫提升,而非拿著雞毛當令箭,其實真的不懂。
一樣是花錢,富人會盡量降低純消費,把多餘的錢做更有效運用,而非追求享受,等著領錢。
一樣是收入,富人會謹慎面對,對支出負責去得到盈餘分配權,而非擁錢自重,出賣靈魂。

如果以上說法都能接受,真正的富人、成功者,要自找磨練、降低純消費、審慎面對交到自己手上的錢,這樣的領導者對應出來的表現,應該是願意做事、樸實理性、重視信用的。而擁有這樣特質的人,即便沒有成功,也是朝著成功前進的。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場景卻相反,台上的人聲稱很成功,但只是鼓吹別人去打拼、吹噓打拼能擁有更多享受,甚或玩著龐式騙局的遊戲樂此不疲。

接觸越多受市場嚴格檢驗的老闆,我越相信一個真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多做共好事業,少做零和事業。付出與收穫一定是對等的,聰明的人懂得以逸待勞,但再笨的人也看得出偷懶的樣子!因此領導者炫富放逸,本身就是很笨的行為。至於零和事業,就是跟你做生意的人,通常很難再跟你做生意,因為錢都被聰明人賺走了,沒什麼新產值也就沒什麼受益了!




一樣的道理,任用下屬可以缺人講一套、不爽講一套,壓榨還嫌你不耐操,也可以帶人帶心用口碑黏著,兩者差異,只有下屬最清楚。在外人看來,勢利現實的人成本管控精準,別人的小孩死不完,千山獨行東方不敗;而認真負責的老闆,跌撞起伏不成氣候,雖然偶爾表示遺憾但未曾犧牲下屬。曾經有上市公司股東會,業績低迷,股東還反過來安慰董事:「盡力經營,我們共體時艱」。

如果我是下屬,我願意跟這位領導人共體時艱嗎?
如果我是領導者,有下屬或客戶願意與我共體時艱嗎?


作者  杜偉新  財商成長會創辦人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浪費引發我的關注


這則新聞引發我關注
我在想她一定不是公司擁有者
畢竟執行長這個詞富爸爸在書中說過
於是我去查了她持有多少雅虎的股票


事實證明她只有0.2%的持股
雖然220萬股對其他人而言也很多


但請看2015年5月新聞公布的薪水排行

偉大執行長一年要領4200萬的薪水
而她持有公司的股票以溢價40元計算
(40*220萬)也不過8800萬(兩年就領完了)
這就是明顯權重責任輕
公司賺錢與否對她而言沒那麼重要


原本我想查巴菲特跟馬雲
但礙於美國網站很多資訊都要錢
我只好查能查到的世界富豪
同時也是甲骨文公司老闆

我聽說他有買過一座島一樣享受人生
也曾經以七八千萬年薪上新聞
但負面傳聞相對少
最後揭曉他的個人持股

所以專注個人事業並大部位擁有
是最好的策略


後記:後來2017年中,我看到下方這則新聞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你好大,我好怕!

◎勞方思維

找工作時,很多求職者喜歡大公司,覺得公司資源豐富、福利共享,知名度高、頭銜氣派,就貪圖一點虛榮感確實大公司是不錯的選擇。但若說到福利好,公司文化與老闆性格恐怕比較關鍵。近幾年就有小印刷廠拿名車送員工,讓其他人口水直流,也有獲利龍頭尾牙只拿家電出來抽獎,跌破一干人等眼鏡。求職與投資,就是勞方跟資方,他們的利益不能說相衝突,但也是此消彼漲。

一百億,就某些產業來說算大,就面板、電信、晶圓代工而言就小,上下游也各不相同。只是普遍大家認為大公司比較能承受景氣寒冬,市場競爭力較強,其實這都是感覺而已,就像以外表決定一個人是否誠實、溫柔或者聰明、敏捷,看錯的機率很大。

公司本來就是營利組織,因此研究他們的賺錢能力,來評判競爭力應該比較客觀,也就是諸如毛利、營益、自由現金等。或許有人會思索,小公司只要找到特定利基,可能毛利高很賺錢,大公司就算毛利低,但賺得多、營收可觀,這就是家庭年收入的迷思,十口之家與三口之家,真的要比就只能比每個人頭而不是總數。


◎成長就好?

從自然現象到人類社會都一樣,任何成長都有限制,動物有限制、人也有限制,更別說人所創造的公司。公司賺錢就會成長,長高或長胖就不太一樣,當資源非常充足或許可以又高又胖,但長高必須有較大的營益率跟成長性做支撐,而且投資必須來自盈餘,若資金不足,外部資金就會像零食一樣誘惑經營者,以加速投資作為名義,卻得慢慢承受更大的壓力,在地心引力強力作用下,離昔日的高價越來越遠,腳步也越來越沉。

於是,是小市場小公司應變較快,還是大市場大公司競爭較強?其實市面上的大公司,很多都不是專業公司了,他們持續累積或募集龐大資金,轉投資到各個地方,早已是一群小雞的母雞,每隻小雞輪流上新聞都能沾光,母雞也樂意炒作小雞,只是小雞若上市都成年了,母雞是不是應該安享晚年?


◎摸底投資心理

其實一般投資人,所求的不過就是安全、熟悉。親戚跟鄰居是不是靠得住,如何印證?把錢借給他?還是喝幾攤試試,酒後吐真言,觀察他會不會讓家裡小狗亂大小便,不小心擋到出入口有沒有客氣道歉,不常往來的話,說歸說還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可見追求安全與熟悉,還是有意識的觀察累積,了解真相、避開危險方能享受安全。

因為不確定是否靠得住,因此有個很聰明的方法,就是分散!所以基金成為很好的投資標的,因為它把單一公司倒閉的風險分散了,這就跟政府保證存款不會領不到一樣,雖然有銀行出現危機,但已經不會有人去擠兌。所以買了基金,似乎就等著有錢。

如果股票是公司的衍生品,基金就是公司的次級衍生品。投資公司的股票,盈餘來自公司利潤,投資基金,基金的利潤會比公司高嗎?公司要養員工,基金不用養員工?公司有財報,基金是否也有財報?曾經我好奇,把高股息的投資標的拉出來看,值得肯定的是這份資料還算有公開,一看發現最大比重持股的公司,股價一路破底,後來股價還沒回升,這間公司的持股已經從高股息標的中消失了。於是我開始思考,台灣50的投資憲法,就是台股市值前50大的公司,市場說它的變化跟大盤很接近,在衍生性商品這麼發達的今日,為什麼不直接投資大盤?讓那些50邊緣的公司一直換來換去,錢真的有買進去嗎?


◎護城河

很多人把安全感建立在護城河。所謂商場如戰場,瞬息萬變爾虞我詐,每次打仗都需要軍師,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商場卻有可以躺著幹的護城河,這不是很令人驚訝!或許現代化公司取代了古代護城河,保護子民,為什麼上班族這麼「薪酸」?到底這護城河是什麼強大的玩意兒,搞得好像所向無敵、朕即天下。

如果仔細思考,護城河所表達的概念是門檻,面對對手侵略,具有技術、專利、資本等強項,最終依舊反映在毛利、市佔、營收等數字上,所以回歸數字還是最佳的佐證。曾經還有些說法,認為有護城河的公司,就算老闆不強,公司也可以很強,我想這是起伏更迭的時序未到才是,身為龍頭,即便土崩瓦解也需要一段時間吧!我只看過老闆是猴子,員工拿到香蕉的。

城牆就像基石,守護著搭建它的人,但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情感大於其他,認為它會一直屹立不搖。台股成立以來,非科技產業最早掛牌而續存的「名牌」,它們經歷千錘百鍊,不知是否是您心目中的護城河!


          103年EPS   成立自
1101台泥   2.93   民51
1201味全  -0.48   民51
1301台塑   2.83   民53
1701中化   1.17   民51
2101南港   0.4     民52
2201裕隆   1.51   民65
2501國建   1.78   民54
2601益航  -0.05   民54
2701萬企   0.74   民54
2801彰銀   0.62   民51
2901欣欣   0.49   民65
4401東隆興 3.65 民85
5601台聯   1.02   民83
5701劍湖山-1.44 民87
5901中友   下市


作者 杜偉新 財商成長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