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熊彼得能簡單說說他對企業家的看法嗎?
作為投資者,我們很了解企業,卻一點也不了解,在亞當斯密的理論中,競爭是天條,在馬克斯的補充中,資本家是剝削者。於是多數的勞動族群,到底要如何看待提供勞動的企業?
眾多經濟學家中,熊彼得一直只在創新領域被些微提及,他的著作可能因為理論的名字,很多人並未接觸,但該理論其實很全面探視了整個經濟結構,用一步步的推論得到意外切合實際狀況的結論。下面筆者就以較簡易的表達法,幫大家熟悉一下熊彼得的看法。
在熊彼得的理論世界,商品跟金錢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商品價值來自於市場需求,而金錢價值來自於可以購買商品。這樣的邏輯非常嚴謹而且正確。這個簡單的界定,就可以讓勞動者知道,到底我們追求的東西是實的還是虛的。也因為市場需求才是根本,熊彼得很強調一個名詞─購買力。
另外在熊彼得說法中,只有勞動薪資跟地租是淨所得,勞力跟土地都具純價值,跟黃金類似,不像商品必需依附於市場需求。當然熊彼得也說,若勞工僅為餬口去賺取勞動薪資,這樣的生活也是很勞累的。過去資本論最介意的,就是企業賺取勞工的剝削,熊彼得認為工資作為成本,絕不可能高於商品均價,否則即變成企業虧損,企業就應該消失,因為他失去創造剩餘的基本條件。當然裡面也提到一個特別的點,熊彼得認為勞動者身為執行者,身陷例行事務中,要創新本來就比較困難。這也是個提醒,如果勞動過程能持續創新,而企業家卻並未給予反饋,或發現企業家本身並沒有創新,勞動者就應該自我思量。
接著就是主菜了,熊彼得認為的企業家,是必需在既有市場嘗試新組合,而能創造剩餘的人,他們所需要的不是資本,而是透過他新組合的構想,去募集所需的土地跟勞力,用他的信用跟市場借錢,資金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土地跟勞力,乃至生產器具,故資金不是結果。甚至,當他借到了資金,分配掌控了廠房、勞力、器械後,他還必需使產出的產品具有市場需求,並能從市場中獲取大於成本的獲利才行。因此熊彼得認為企業家並不需為企業失敗負責,這看來很令人吃驚,但別忘了前提是大於成本,地租跟工資一直是企業家的基本負擔。
基於上述的描述,當初借給企業家資本的人,才是資本家,故照理說放貸的銀行跟提供資金的股東,都算在內。而依照熊彼得說法,企業家不對失敗負責,在現實法規下,確實有限責任跟破產保護都對企業家提供不錯的墊背,於是資本家的資金,是否列為企業概念內的成本,恐怕就很重要,而現實看來,很大比例可能不是!這讓破產、倒閉這類詞彙,幾乎是所有投資者的噩夢。
當然熊彼得也很世故說了,資本家也會慣於將資金借給他們認定更安全的企業,這正好解釋了晴天借傘、雨天收傘的融資行為,也讓大小企業間更懸殊。在熊彼得的理論中,後來發展出來的資本,地位跟土地很接近,這個完整的購買力,幾乎只缺企業家就可成為企業,這樣的結構,我想被納入成本的機率就很大。而熊彼得也確實點到,壟斷是企業家的直接收入。這兩著在理論中被分開提到,但我認為彼此間有不小的聯繫。
還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熊彼得花不少文字在探討利息,解構了早期哲學家、包括猶太民族的認知,熊彼得認為利息是調控企業家利潤的閥,這麼說該資本就被認定為企業成本,內含於企業責任。又因為利息本身價值依附於貨幣,所以掌管貨幣的國家機器,也可源此對企業有所調控,否則上述壟斷可能會使市場失去效益。用利息之資本受到保護的概念,去切入熊彼得突然點到的,資本家要注意折舊這塊,就會更理解其思路。
最後,從熊彼得清楚的層次中我們將發現,元素間彼此獨立則能發揮最大經濟效益。在當時已能看出企業與資本的結合,企業與資本都屬複合體,複合體的再結合,對創新與競爭的影響值得觀察。還有做為消費終點的土地與勞動價值,是否逐漸式微,也持續挑戰熊彼得的創新理論。
◎作者 杜偉新 7%俱樂部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