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路中
我曾經談到都更效益跟原理
不過我們看物件時
也要注意到這一塊
任何地區都會看到
大樓與公寓並存的景象
這是房地產發展的過程
重劃區、計畫區的建物
一致性較高
開發門檻關係使得
透天、公寓這樣的建築
不會出現在裡面
高價格最終反映高密度
跟顏色規劃落差是很大的 |
反之,如果附近
地塊複雜、地目凌亂
後起的華廈建案面積不大
樓層數雖然創新高
卻不足以作為指標
都市更新想拉高人口密度
提升土地價值
原先的局限必然需受到破壞
這不應僅止於建物
否則拉皮、重建
小市民也可做到
需要看到的是整合規劃
完整的地目,甚至是住變商
新公園、新道路、新商圈
大破壞或許造成很多原居民不便
然而破壞過後的建設
絕不只是蓋新房子
還會吸引更多新商店與新買家
方才能達到提升地價的最終結果
竹竿樓
有的很討喜
傲視群倫朕即天下
卻可能因為基地面積狹小
突顯建商並無整合意圖
放眼即是生鏽陽台與鐵皮
莫忘時間永遠與老地主同在
只要老公寓天天發霉
竹竿樓的青春就等著陪葬
這當中取捨學問很大
買了新的忘記舊的
買了高的忘記低的
買了房子忘記土地
日子一天天過去
當竹竿樓的青春像小鳥一樣
主人的眼淚會比鄰居還大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