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百億商機之「盲」與「缺」


最近又逛泡泡瑪特
一直疑惑這些娃娃有什麼魔力
年銷幾百億
突然想到有魔力的可能不是娃娃
是人心想讓拼圖完整的懸念
跟盲盒類似抽抽樂的快感









王心凌說因為自己抽不到
所以隱藏版其實砸不少錢
讓我想起
前陣子有人說奢侈品
賣的其實不是銷量
是你買不起的懸念



或許也是一種
得不到最珍貴
超越稀缺與限量
那些原本不存在的一閃一爍
只是大家乾巴巴望著的眼睛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偶爾小分析

大家都在聊勝華
我也看了一下
原來他跟勝開有關係
一間公司除了看賺錢賠錢
更重要的是看老闆有沒有信心
信心是他自己的錢還是別人的錢
這個郭董有說過
雖然他後來也都在玩別人的錢
從股本形成看出勝華一直很敢拿股東的錢
現金增資不是翻倍就10億起跳
大股東持股這四年一直在降
最可怕的是2011年營收創新高卻還是賠錢
這代表做越多賠越多
於是我仔細觀察那一年營運成本
營收增加47%,營業成本卻增加了55%
這已經不是規模經濟了
更何況去年營收衰退了2成
管銷營業費用居然大幅增加了80%
從2008年開始,勝華的低毛利
已經讓他的本業收入低於業外
這也是警訊之一
當初為什麼散戶會買勝華
因為大家都覺得觸控是趨勢
趨勢只是種感覺
老闆通常都很自我感覺良好的
數字管控證明一切
2014.09
-------------------------------------

我看了一下臺鹽
因為它有減資所以淨值拉起來
如此則EPS也會比較好看
他的負債確實很低
但因為他本業不夠賺錢
也導致他比較多資金都在轉投資
佔了五分之一吧
收益差不多都有本業的一半
顯現它本業比較弱
隸屬經濟部所以董監會蠻固定的
2015.02
-------------------------------------

今天有朋友問中鋼
一直以來我都不看好中鋼
因為我看公司不太重視規模
量跟質同步提升的公司才會爆發
但太多公司是規模變大後
就開始不知道自己是誰

近八年營收100年最高
去年營收是當年9成
管銷研發費用卻是當年的113%
也連續兩年認列處份資產損失
投資者須辨明~~
2015.07

-------------------------------------

一直是存股好標的鎰勝
104年走勢突然急轉直下
跟連續9年配息未曾少於2元
近5年更是連年3元以上的數字很不相稱
103年EPS更首度跌破4元
這絕對不是穩定獲利該有的數字
因為鎰勝似乎沒有緊跟景氣復甦

仔細研究發現
公司現金一直是充裕的
但是卻在102年度開始
股本出現現金增資的變化
但流量表沒有現金增資進項
原來問題出在101年的公司債
(當年信錦也發行公司債)
募到了將近8億元
如果以後續增資狀況看
很有可能是可轉債

於是自102年開始
已連續三年膨脹股本
膨脹幅度達原股本的9%
若往前觀察會發現
鎰勝已有多次現金增資紀錄
早期更有連續11年配股紀錄

101年公司債相關資料
歷年現增資金運用
以及早期配股時EPS變化
將會是股東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2015.09.16

-------------------------------------

網路上看到
有網友要去解定存拚中信
我看一下近13年中信走勢
其實覺得還有空間
財報的權益報酬看來是大舉舉債所致
畢竟營收一直創新高
但每股合併營業額還是比2007掉了4成
回頭印證K線
殷實投資人VS強力槓桿金剛
性質是迥然不同的呀
2015.12.12

-------------------------------------

泰山家族之爭告一段落
重新看了當初董事辭任聲明
除了酬勞爭議外
就是大陸投資跟全家董事問題
就六月轉投資資料
透過開曼泰山投資大陸
帳面居然剩下不到7%
喜威世流通也不到9%
難怪八年本業只有一年賺錢
算是很大的危險

聲明中感受到
董事很重視全家投資收益
但在100-102年這三年營收創高
毛利卻下滑不到15%
本業虧損擴大到3億超越投資收益
(每年投資收益全家貢獻2億)
整頓這兩項潛藏10幾億的虧損
將是關鍵
2016.06.12
-------------------------------------

台肥以前是好資產股
從財報看98年開始似乎有變賣資產
業外投資收入開始減半
102年開始土地成本墊高20餘倍
可能重估或賣舊買新
不過轉成投資後看不出賺賠
本業穩定
但投資收益不如以前
加上有些少數股權調整
其實不太懂他利潤的邏輯
(這也是轉投資可動手腳的地方)
看起來資產變多、淨值穩定
但應該是把過去隱藏的露出部分
目的是讓財報看起來正常
2016.06.30
-------------------------------------

好樂迪在很多雜誌跟書籍被列為存股標的
確實我也有觀察
但就損益狀況來說
還是會注意其投資狀況
畢竟業外收益少則都佔淨利約兩成

然而忽高忽低的投資收益
與104年飆高的處分投資利得
是我比較在乎的
104年認列處分受益
並無法客觀判斷成長軌跡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
是好樂迪轉投資
其資產負債表連續三年登載損失準備
持股26%的錢櫃確實在大陸有點新聞
而好樂迪國際的帳面價值
也確實有需要進一步釐清
2016.09.28
-------------------------------------

很久沒關注亞泥
只聞傳出大陸投資失利
沒想到2015年走勢下探
叫人不敢相信它是存股族愛好

從存股以來我沒買過亞泥
因為就殖利率來說
金融海嘯後29以下才有買點
從101年後從未見到

再深入點看
101年的營業狀況確實讓人盜汗
營業利益腰斬再斬
但EPS卻守住六成成績
突顯亞泥業外佔比問題
果然自97年開始近8年
有六年業外收益大於本業
這個比例已經爆表了
另外業外支出也不單純
每年幾乎都要繳16億的利息
這讓我關注到他的資產

從資產狀況看
發覺101年真是關鍵年
或許是會計準則關係
這年的隔一年
亞泥的長投增加500億
雜項資產則增加150億
佔101年資產比例三成多
總的來說我會看看而已
不會拿亞泥來存股
2016.12.29
-------------------------------------

半年前我看晶電

99年最風光
賺7.16元,配4.5
隔年毛利率就降到跟金融海嘯一樣
那時候很多LED都開始轉壞
但較難想像的是
民國100年成本居然拉這麼高
加上原本就是高資本支出的特性
幾乎每年總折舊都只有一半
這樣經營會很辛苦

只有這兩年現金流些微轉正
剩下的周轉現金
應該都是公司債募來的
總資產有一半都是機器
目前是折舊65%了
但104年營益率也創新低
能不能熬下去
公司自己財務調整恐怕比業績重要

如今我看晶電:

獲利狀況看起來有好轉
很多負債比也有降低
但無形資產占比偏高
本業收益依舊不大
如果獲利扣掉匯兌損失
其實還是虧損
元月營收在近五年比較下
並沒有特別突出
覺得短線會上漲
但長線我持保守態度
2017.02
-------------------------------------

劍麟
估價好時 獲利水準最低要15
現在最高13.58
公司三次跟股東要錢擴張
2018車市已經沒那麼好
大戶從今年開始賣居多
老闆只有8月有加碼一點
本益比算低
但獲利沒成長
股價要長期反彈比較難
2018.12
-------------------------------------

之前買賣房子認識仲介
問我信義股票如何
原來他們有參與認股
我發現他們利潤下滑
2013後更是明顯陡降
2016第四季灌入業外收益
合約負債也突然暴增
更令人不解的是
仲介原本的輕資產特性
逐年背上沉重存貨
縱然中途有人覺得不錯
我則是持續保守
2019.01
-------------------------------------

富邦momo這幾年
也算演示了一次追高的經典
股價是疫情後開始噴出
在那之前穩定在EPS10附近
本益比30左右
2020年獲利成長四成到13.8
股價直接翻到700
隔年更誇張
獲利不過也就多4元到18元
股價追捧到1700
本益比都100倍了
後來獲利拉回至少還在15吧
結果市場直接狠摔回500元
幾乎是打回30倍原形
他們財報確實有點小缺點
就只是看看
目前公司現狀仍是微幅衰退
股價400撐不住了
本益比30也沒了
2024.12
-------------------------------------

知名光學連鎖公司驚傳掏空?
十年前我也曾觀察這間公司
見新聞回頭看財報
記者說公司有成長
其實成長都是來自業外
近3~4年加大股票投資
買了幾億的高股息ETF跟債券ETF
還質押重複買
完全跟上這波被動基金潮
只是轉投資未爆
先爆的卻是加盟問題
2025.09
-------------------------------------

從財報啟發的個人理財

 

這幾篇文章是2023-2025
看財報時聯想到的






這間上市通訊公司非常輕資產
產品在中東也很熱賣
公司完全沒欠銀行錢
為什麼
因為滿手的錢
手上的錢是廠房的8倍
(電子代工類也,只是存貨更高)


----------------------

長江向來以穩健經營著稱
其中長實更是如此
因此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看一下他們
從長實財報
會發現他們現金可直接償還長期負債
現金跟負債
都大概是硬資產的20%
一般人是頭期款買房
李嘉誠只剩頭期款沒付


----------------------

為什麼很多人財務狀況會不好
除了存不到錢
還有舉債太多的問題
一般人信貸空間大約是年薪兩倍
我投資的公司
三到四成完全沒銀行負債

(台積電銀行負債比例也非常低)
有銀行負債的
舉債額度也約一年獲利左右
現金
都有兩年獲利數左右


----------------------

剛看台大資產負債表
發現他們資產600多億
其中佔最多是機器設備約200多億
不過他們一年教學收入100億左右
流速算很快
以致總資產不過6-8倍
於是這個佔比讓我思考到
如果總資產一定會是流動數字的倍數
一般人總資產
可能多數是徘徊在年收入2-8倍


----------------------

剛看了鴻海財報
資產主要就是現金、應收、存貨各1/3
很多人會被近兆的現金驚訝
其實看了應付帳就全明白了
更需要驚訝的是
長期負債佔比很少
長期借款需要抵押的也很少
一般人
若能創造高比例應收跟存貨
甚至跟現金一樣多
我相信財務狀況也是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