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中自有顏如玉〉中,我統計了實踐存股後賣掉的股票家數,最近又多了一家,價差觸及50%,是第三間觸及這個獲利比率的持股,也是我存股前完全無法達到的。然而,我想說的,反而是最近,放棄6.6%殖利率賣掉,一間放了快三年,領過兩次股息,參加一次股東會的公司。我不是要存股?為何不續抱?
公司在竹科,配息頗為穩定,老闆以母親名義成立投資公司控股,持有不少股份,且持續增持,引起我的注意。高層彼此有點親戚關係,但非同個家庭的成員,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當年這個投資,也開啟了我研究家族企業的動機。
羅伯特清崎在《有錢人為什麼越來越有錢》中提到肢體智商,他過去駕駛戰機,告訴我們當肢體學會正確行為,有時就算擺脫意識(或情緒),還是能執行對的事。就像資深交易者,即便不甘願還是能斷然停損─近似反射動作。抱股領息,又了解高層,照理說我不應賣掉持股,但理性投資便不能敝帚自珍,完全忽視公司出現的危機。賣出前,價差曾達3成,但未滿足我紀律出脫點,於是我錯過了,股價回到原點,在我紀律出脫持股後,股價漲停!聽起來像是齣荒謬劇。出脫後幾天的股價,就像在你傷口上不斷撒鹽。
公司在竹科,配息頗為穩定,老闆以母親名義成立投資公司控股,持有不少股份,且持續增持,引起我的注意。高層彼此有點親戚關係,但非同個家庭的成員,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當年這個投資,也開啟了我研究家族企業的動機。
羅伯特清崎在《有錢人為什麼越來越有錢》中提到肢體智商,他過去駕駛戰機,告訴我們當肢體學會正確行為,有時就算擺脫意識(或情緒),還是能執行對的事。就像資深交易者,即便不甘願還是能斷然停損─近似反射動作。抱股領息,又了解高層,照理說我不應賣掉持股,但理性投資便不能敝帚自珍,完全忽視公司出現的危機。賣出前,價差曾達3成,但未滿足我紀律出脫點,於是我錯過了,股價回到原點,在我紀律出脫持股後,股價漲停!聽起來像是齣荒謬劇。出脫後幾天的股價,就像在你傷口上不斷撒鹽。
有原則才有紀律
我的投資原則。第一,救急不救窮,在難看的財報中找超值機會,但當難看的財報開始找麻煩,也需勇於割捨。第二,以股息切入,利用公司獲利滋養價差(也可能是利用市場瘋狂),但只要價差不夠大,則以靜制動。第三,在沒賠錢的情況下,割捨財報疲弱的公司。此外,堅守這樣的原則,不執著買了就要漲、賣了就會跌,尊重提供我們優游空間的市場。
習慣上,我觀察公司會長達半年以上,會先建立口袋名單,就像我買人生第一間房,看了40間才下手。雖然市場上有各種篩選評價方式,但對只花幾分鐘,就把鈔票丟進去的買法,這種如同獵豔的行為,很難想像是滿足了自己?還是滿足了蟄伏在周圍的各種危險?
習慣上,我觀察公司會長達半年以上,會先建立口袋名單,就像我買人生第一間房,看了40間才下手。雖然市場上有各種篩選評價方式,但對只花幾分鐘,就把鈔票丟進去的買法,這種如同獵豔的行為,很難想像是滿足了自己?還是滿足了蟄伏在周圍的各種危險?
房子很可愛
我2014年獲利出售投資公寓後,從未再買房,除了租金投報太低,主要原因當然是房價偏高。根據信義房屋房價指數,2009到2014是房價竄升最快的區間,5年成長了7成,年複合成長11%,但當年接手我房子的人,從2014至今,房價指數卻已原地踏步。就像個股已經漲了7成,股息未曾增加,又盤整了5年,何時會再次狂漲?
既然我理性出脫個股,若買房利潤勝過股市,我當然願意轉移陣地。於是我假設股息投報5%,年化為租金收益(扣除利息跟家具電消耗謹計10個月),用這個報酬率轉換,月租6000元的套房不能買超過120萬,這樣價位的套房實在不多,但鄉村工業區、部分私立大學旁仍不少這樣的物件。
多數人確實堅信,房地產是恆產,擁有房子心裡踏實。房子對一般人而言也真的是大買賣,賺賠都是大事,惜售心態就很明顯,少數認賠價碼一傳出去,投客蜂擁而至,半夜都來搶買,然後馬上掛市價套利。股市就完全不同,嬪妃心態下,握握手跟下毒手可能只是瞬間,幫你抬轎的資金,隨時會反手害你慘套,即所謂多殺多,跌宕起伏莫此為甚。也因為股市魔考人性,會劇烈修正,同樣區間之下,股市價差更大,高殖利率也比比皆是。相較之下,房市確實是可愛動物區,但可愛動物仍需有點鋒芒才好。
既然我理性出脫個股,若買房利潤勝過股市,我當然願意轉移陣地。於是我假設股息投報5%,年化為租金收益(扣除利息跟家具電消耗謹計10個月),用這個報酬率轉換,月租6000元的套房不能買超過120萬,這樣價位的套房實在不多,但鄉村工業區、部分私立大學旁仍不少這樣的物件。
多數人確實堅信,房地產是恆產,擁有房子心裡踏實。房子對一般人而言也真的是大買賣,賺賠都是大事,惜售心態就很明顯,少數認賠價碼一傳出去,投客蜂擁而至,半夜都來搶買,然後馬上掛市價套利。股市就完全不同,嬪妃心態下,握握手跟下毒手可能只是瞬間,幫你抬轎的資金,隨時會反手害你慘套,即所謂多殺多,跌宕起伏莫此為甚。也因為股市魔考人性,會劇烈修正,同樣區間之下,股市價差更大,高殖利率也比比皆是。相較之下,房市確實是可愛動物區,但可愛動物仍需有點鋒芒才好。
高薪的燈下黑
《廿一世紀資本論》中揭露,真正富人擁有房地產比重很低,這在台灣是很挑戰三觀的(房產投資客老王賣瓜自然不信)。前幾年,我查閱財政部所得稅統計數據,印證了這個事實,九成的報稅戶股息不到所得1成,而所得最高的少數7%,股息比重從2成持續攀升到6成。
或許房地產收益不見得要繳稅,所以我一樣做個假設,來還原薪資族跟股息族的資產負債差異。假設王海綿是薪資族,月薪8萬,所得一半繳房貸,股息只有所得5%,王大星是股息族,月薪5萬,股息所得40%。一樣百萬收入,王海綿擁有一間千萬住宅,但負債700萬,需繳稅,王大星股息還原約有700萬股票,股息扣抵後不用繳稅。若王海綿心一橫,把千萬住宅變成5間套房(暫不談隔套),大約一年收租可達40萬(若滿租),但房貸利息會吃掉10萬,管理跟耗損也會吃掉4-8萬的年收益,依舊無扣抵、需繳稅。若房價是近五年的持平,王海綿就算跳出自住的坑,資產金額還是輸王大星一大截。
或許房地產收益不見得要繳稅,所以我一樣做個假設,來還原薪資族跟股息族的資產負債差異。假設王海綿是薪資族,月薪8萬,所得一半繳房貸,股息只有所得5%,王大星是股息族,月薪5萬,股息所得40%。一樣百萬收入,王海綿擁有一間千萬住宅,但負債700萬,需繳稅,王大星股息還原約有700萬股票,股息扣抵後不用繳稅。若王海綿心一橫,把千萬住宅變成5間套房(暫不談隔套),大約一年收租可達40萬(若滿租),但房貸利息會吃掉10萬,管理跟耗損也會吃掉4-8萬的年收益,依舊無扣抵、需繳稅。若房價是近五年的持平,王海綿就算跳出自住的坑,資產金額還是輸王大星一大截。
槓桿與癌症
資產是需要累積的,對多數買房自住者來說,沒變現跟增貸,根本沒有獲利,繳房貸只是一種儲蓄行為,即便變現跟增貸,還是面臨「要投資什麼」的問題。前面已經談過起伏對投資人而言,是契機,這裡要談的是槓桿。房子的優勢在槓桿,槓桿其實是提早花未來的錢,如果前景好,提早佈局能提早收成,等同把發展速度快轉,但槓桿前提,一定要負債轉資產─「用資產覆蓋掉負債」。當槓桿越多,發展越升溫,距離反轉也越近,直到瑕疵資產越多,蓋不住日益龐大的負債,借的人就要自己扛,借的人扛不住,就蔓延到債權人,讓原本的債權也出現瑕疵。
最終,回到負債轉資產這句話,股價變化如嬪妃心態,銀行當然不敢讓人大舉槓桿,但若王大星拿股票去質押,還是可以輕鬆買到自己喜歡的房子。存股是讓自己有更多選擇,股中自有黃金屋,是成就還是束縛,值得閱讀至此的主人深思。
最終,回到負債轉資產這句話,股價變化如嬪妃心態,銀行當然不敢讓人大舉槓桿,但若王大星拿股票去質押,還是可以輕鬆買到自己喜歡的房子。存股是讓自己有更多選擇,股中自有黃金屋,是成就還是束縛,值得閱讀至此的主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