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接觸財商少數敬佩的人中,羅伯特清崎是第一個,他敢於說出資產的真相,第二個是先鋒基金創辦人伯格,直指金融圈的剝削,推動指數基金,第三個就是這本書!
原文版書名 |
【美國雷曼的實況】
金融海嘯讓美國800萬份工作消失,400多萬間房子被法拍,國家的經濟損失相當於衰退前一年的三倍,美國房價總共下跌5.5兆美元。期間最嚴重的底特律,有三成房子遭到法拍,最嚴重跌價達50%。直到2011年全國還有23%有抵押的房地產,市價低於抵押貸款。而因為房屋跌價損失完全由債務人承擔,所以金融海嘯後兩年,最有錢的10%富人擁有整體財富從71%躍升到74%。
根據聯準會消費者財務調查,資本淨值最低的20%屋主,負債比率為80%,而最富有的20%屋主,槓桿比率只有7%,亦即窮人的債務就是有錢人的資產。
作者 Atif Mian |
【風暴的研究】
美國馬歇爾計畫首席規劃員,MIT教授金德柏格研究從17世紀到1998年的金融危機歷史,發現泡沫幾乎都有信用擴張的徵兆。國際貨幣基金研究從1997到2010年,36個國家進行調查也發現家庭債務成長幾乎是衰退的先行,於是「家庭債務所得比」成為重要指標。
當信用擴張尾段,低收入族群也越容易貸款,會讓高負債族群集中的區域經濟大好,因為資產價格攀升讓高槓桿族群持續再融資,形成滾量循環,槓桿也讓樂觀的人持續容易買到東西,將價格推向泡沫。1997年泰國造成的亞洲金融風暴,就讓曼谷這個GDP只有舊金山1/12的城市,房地產總值追上舊金山。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調查也顯示,債務增加最多的族群,也是泡沫來臨時支出減少最多的,衍生加速蕭條。本書作者從2006到2009年將美國房價跌幅較大的區域抓出來,也發現該區消費支出減幅較大。這種債務引發的衰退幅度比景氣循環來得大,而銀行正扮演了債務推升的關鍵角色。
作者 Amir Sufi |
【債務的結構】
會有這麼巨大差異,除了舉債風險升高外,房貸本身就是債的概念保障債權人,具優先清償與抵押,當房價下跌時,債務人淨值是完全曝險,對八成槓桿的債務人而言,跌價兩成淨值便歸零,抵押權迫使債務人繼續扛債,也讓銀行轉嫁了應慎選債務評等的責任。西班牙的鬼城,就是房貸債務人需受法規終身求償的現況。然而這八成抵押的堅實債務,正是富人的資產。
雷曼事件中令人恐懼的,就是銀行將這樣的房貸資產,其中清償順位優先、債權評等優良的,由富人承購,把混雜次級貸款的債務包裝成優良債,使一般人認為安全而購買,讓銀行因此有了財源去創造更多高槓桿族群,推起更大的榮景。而政府在泡沫崩壞後,總是一致主張要用納稅人的錢補貼銀行,而不是補償背債的窮人,讓這樣畸形的結構如漩渦一般。
這本書後面花了不少篇幅提出解決方案,但礙於政府決策並非一般人所能左右,小杜在此就節略不談,有興趣的朋友可直接閱讀本書,也可以清楚研究佐證之出處。摘要此篇短文,希望能讓我們進一步認識槓桿,以及商品結構的重要性。
引用請先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