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李嘉誠商道解析 ◎文/杜偉新



2017開始研究香港,很好奇為什麼香港富豪就是比台灣高一級,大家所熟知的李嘉誠自然也是研究對象之一。

很多人以為李嘉誠是投資房地產起家,其實非也,就連搞預售也不是李嘉誠的套路。最早期他也是開工廠,為了接訂單,常常要接待國外客戶,甚至遠赴歐洲學技術,所以早期被稱為「塑膠花大王」。

認真研究巴菲特,其實買下波克夏後的巴菲特根本不用研究,因為巴菲特自己都承認若非資金太大,他會用早期的方法投資。認真研究李嘉誠,也應該將事件編年排序才能理出頭緒。簡要歸納幾個外界常常忽略的李嘉誠



嘗試比較

1.做塑膠花跟工業大樓是有重疊時間的,早在1958年李嘉誠就開始購買廠房出租,這才有了製造與營建,不但可分散,也可更真確比較兩者利潤。凡是教你一招打天下,不用犯錯就成功的,都是騙子。






高點策略

2.股市一片大好要投資什麼,1972年一堆華資企業在香港掛牌,當年長江實業掛牌迎來65倍超額認購,李嘉誠沒有繼續投資股市,反而大肆從市場印股票換鈔票,現金注入他自認獲利最豐的地產開發,同時有七筆土地在興建,而且馬不停蹄,接續在英國倫敦跟加拿大都掛牌上市。為什麼李嘉誠要這麼做,因為那時長實年收租390萬,但實際營利卻高達4000多萬,這才是他當時週轉最高且控制力夠的商業模式。一邊是高本益比的募資來源,一邊是水泥變黃金,這一進一出真的很嗆。



穩健金流

3.「穩健不忘發展、發展不忘穩健」,這是李嘉誠的口頭禪,蓋大樓的厚利,沒有把李嘉誠吞沒,他依舊持續增持穩定租金收益的樓盤。根據我的換算,剛上市時的長實,大概有十分之一101的租賃面積,躲過石油危機股災後的1976年,四年時間,面積增加超過16倍達到1.6棟101租賃面積。如果所有生意人一輩子至少有一次發達的機會,李嘉誠是非常少數懂得踩剎車的那個,確保過彎不死。




身段柔軟

4.香港中環如同台北信義計畫區,當初這地段港鐵共構車站建造權投標,共有30家企業投標,附近大樓一向是置地的天下,李嘉誠花很多心思揣摩開標者需求,不但脫穎而出,還擊敗老大哥怡和置地,跌破所有人眼鏡。順風順水依舊能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這是長實多年與其他公司,聯營開發土地所養成的柔軟身段。這樣的柔軟,也體現在九龍倉事件上,李嘉誠非常早就布局低價的九龍倉,備以取得經營權,在參與匯豐協調後,決定割愛給包玉剛。然而中環站的得標並非博取虛名,它將與九龍倉的成人之美,一起引爆長江實力。


1980年代的怡和中環總部大樓(中間)



保有充足資金

5.1979年定是李嘉誠重要的一年,石油危機造成投資失利的和記黃埔,無法繼續支撐,匯豐最後決定,把抵押的22.4%和黃股票賣給李嘉誠,香港四大洋行之一的和黃,正式易主。當初李嘉誠的割愛起了關鍵作用,包玉剛投桃報李,加上前一年賣九倉套現港幣3億,也是匯豐買家名單中的重要人選。同一年,長實租賃面積達到2棟101加上2棟85大樓,正式超越置地成為新地王。累計持股青洲英坭也達到入主門檻,於是黃埔港與水泥廠的大片土地,一下子都成了李嘉誠的開發腹地,李嘉誠也因此又踏入一個新領域—貨櫃碼頭業。





除了出手就是準備

6.1980跟1981年,市場又迎來了大牛市,前幾年投標失利又痛失九倉的怡和,開始大舉投資以利滾利,李嘉誠卻很收手,轉而在故鄉蓋醫院跟在汕頭辦大學。李嘉誠自言,上班一半的時間都在研究市場上公司的真實價值,因此值得購買的價位了然於心,關鍵時機,遇到對的求售價格,他都能快速決定。至於其他熱鬧的買賣喧囂,都是雜訊罷了。當初花6.4億買下的和記黃埔,透過自身擅長的開發營造,光黃埔港住宅建案獲利,李嘉誠就可以全資買下兩間和記黃埔,其低買高賣之能力,堪稱經典。(1988年黃埔花園房價,是2020現在的1/12)


當時的紅勘黃埔碼頭



低調

7.低賣高賣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他一直告誡兒子的—低調。要便宜買進資產,絕對要夠低調,同時快速準確。當年包玉剛入主九倉,原本可能8到10億就可以完全控制,卻因為包氏不察,讓怡和有時間部署反收購,最後一哩路必需高價徵求委託書多花了21億,比李嘉誠控制和黃還貴。當時包玉剛是香港華人首富,但再幾次這樣來回,首富一定要換人。


本文僅先針對1980年代前後,兩次股災下李嘉誠的應對進行整理。1985年長江集團又以現金充沛的和黃買下怡和求售的港燈,同年標得香港6號碼頭,佔有香港半數以上貨櫃碼頭,到後來發展成遍及26個國家、52個港口、287個泊位的碼頭大王,這又是後話了。

1978年香港上市公司市值排行